【中醫教路。四大祛濕法】解決「濕困脾虛」現象
- powotonginfo
- 6月24日
- 讀畢需時 2 分鐘

近日上班時總覺得頭昏腦脹?四肢如灌鉛般沉重?這正是中醫所謂「濕邪纏身」的典型症狀!香港地處嶺南濕瘴之地,每逢潮濕季節易出現「濕困脾虛」現象。以下提供四項中醫祛濕要訣:
【和你健康Talk。講解濕重成因】
🍜【飲食調控】慎防內生濕邪
《金匱要略》強調「四季脾旺不受邪」,生冷飲食最易損傷脾胃陽氣。建議減少冰飲、沙拉等寒涼食物,改食南瓜小米粥、茯苓山藥湯等健運脾胃的料理。特別提醒:芒果、荔枝等濕熱型水果亦需節制攝入。
🍲【藥膳調理】祛濕四神方
蓮子15克、芡實15克、山藥20克、茯苓10克的經典配伍,蘊含中醫「健脾固本,滲濕培元」的智慧:
🔸蓮子:養心健脾,化解脾胃虛弱導致的「內濕」
🔸芡實:封藏腎氣,阻斷濕氣向下盤沉積的路徑
🔸山藥:滋養脾肺腎三臟,修復水液代謝核心系統
🔸茯苓:利水不傷正,如疏通溝渠般引濕從小便出
⚡無西藥。三高人士適用⚡
🚶【動能化濕】溫和運動原則
《呂氏春秋》說「流水不腐,戶樞不蠹,動也,形氣亦然」。適度運動可促進氣機流通,活動關節,以保持機體旺盛的生命活力,讓身體自動排濕氣。推薦每日晨間練習「踮腳甩手功」:雙腳與肩同寬,踮腳時雙臂向前平舉,落腳時順勢向後甩動,每日重複50次。重點在於「形勞而不倦」,運動後建議飲用陳皮炒米茶補充津液。
🛀【經絡療法】中藥足浴配方
每日睡前熱水浸泡雙足20分鐘。足部乃三陰經交匯之處,配合按摩太溪穴(內踝與跟腱間凹陷處),可強化祛濕效果。